讲座回顾|刘霞辉:中国式增长的逻辑

发布日期:2023-06-17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国务院特贴专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霞辉老师应邀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式增长的逻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菀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霞辉老师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入手,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市场形成而进行的,资源禀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随后,刘老师对“中国式增长”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他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高增长模式,中国式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大幅度的对外开放、高强度的区域性竞争以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激励相容环境之下的。与早期的经济增长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平稳的国际环境,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资源用于经济发展,中国也从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讲座的核心围绕着“中国式增长的逻辑”展开,刘霞辉老师提出三个重要逻辑。一是激励相容,这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获得的最大的经济红利。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农民获得了激励,拥有更大的积极性去扩大农产品产量,农民的激励与市场发展相容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二是分工深化,市场规模决定劳动分工,对外开放使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此外,中国特有的区域竞争加剧了分工深化,部分地区利用资源流动的套利机制,其市场形成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区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规模经济明显,同质化严重;三是干中学,中国式的干中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企业的经营逻辑,还符合政府的目标追求。干中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途径,也是市场和技术的动态引进过程。刘老师强调这三个逻辑的有机结合,是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进程的最佳证明,也是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合理解释,如地区经济差异大、个人收入差距大、结构调整难度大等。

最后,刘霞辉老师提出了三点展望,一是促进中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的战略转化,非均衡的发展方式是不持续的,未来应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而达到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将舞台交还给市场,发展的核心从硬投入转变到软投入;三是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转变,未来的中国经济更多的应该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发挥作用,传统能源会逐步退出生产力,而高新技术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刘老师坚信中国经济的转型一定会成功,中国必定会进入高发达经济体行列。

本次讲座,既有基本理论的深刻讲解,又有经典案例的生动诠释,刘霞辉老师扎根中国实践,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式经济增长模式、逻辑等问题。在问答环节,线上师生踊跃提问、讨论热烈。

主持人张菀洺教授代表学院感谢刘霞辉老师奉献的精彩讲座,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高度评价,她表示刘霞辉老师提出的中国式经济增长的三大逻辑,为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给予广大师生很大的启发,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