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霞 | 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关键举措

发布日期:2023-06-17    浏览次数:

说明: IMG_256

说明: IMG_257

作 者 王振霞

简 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刊 期 《财贸经济》2022年第10期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维护国家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和人民福祉。《建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在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做出前瞻性判断,并结合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特征后,从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深刻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这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历史传统,也是党在各个时期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稳定大局的关键所在。第一,高度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党史清晰记载了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重大冲击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全这一关键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党中央坚持用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经济贸易领域,党中央在坚持对话协商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做出“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大局;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在外交上,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新兴领域治理规则,致力于推动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合理不平等的安排,开创外交新格局。这些重大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福祉。

第二,历史经验证明,始终维护国家安全是谋求发展的关键和基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开展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国家经济的保障。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世界格局前所未有的复杂,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此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重重考验,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将变得更加重要。现阶段,安全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具备有效预见、判断风险和解决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会因安全问题受到影响。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上,要明确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制度优越性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总体安全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才能战胜困难,无往不利。

第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保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经济落后带来的深重苦难和被动挨打是沉痛的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逐步实现了消灭绝对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福祉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不仅是增强综合实力的保障,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安全的保障。

二、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我国面临的诸多风险和挑战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让人民吃上饭、吃饱饭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创造了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球近20%人口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同时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两天之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此后在多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均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部署。2014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0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20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话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流通和供给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引起重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粮食供求格局更加不稳定、不平衡,需警惕可能产生的国内粮食供给不足的风险。2020年以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遭遇25年来最严重蝗灾,而肯尼亚经历了70年来最严重蝗灾。2021年,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极端灾害事件多,极端气候和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持续上升。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截至2021年12月28日,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浙江、江苏等12个省份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同期全国平均降水量671.3毫米,较常年偏多6.8%。北方地区降水量697.9毫米,较常年偏多40.6%,为历史第二多,特别是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秋汛极端性显著。河南特大暴雨极端强降水,郑州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创历史极值。在河南、山东等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极端天气对粮食、蔬菜等重要商品供给和价格都会产生长期影响。202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2022年极端天气将可能更加频繁,增加了农作物的生产和供给的挑战。

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也导致国际粮食贸易和物流中断,部分国家进口受到影响,导致国内粮食供给不足、食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引发国内抢购和社会动荡。粮食贸易中断不仅会导致粮食进口国国内供求结构紧张,还会影响社会预期和信心,为粮食危机埋下隐患。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新发展理念下,粮食安全既要关注“供给安全”“结构安全”,又要关注“环境安全”和“绿色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耕地等战略问题上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有效地保障了粮食供给的稳定增长。但受疫情、极端天气、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贸易受阻等因素叠加影响,未来很长时间国际粮食市场供需格局将有所恶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将不断提升。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粮食供给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确保粮食供需平衡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促进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保障全体人民营养摄入也是维护脱贫攻坚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的重要手段。粮食消费结构升级是解决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新发展理念下,粮食安全的内涵还应包括“环境安全”和“绿色发展”。一方面,粮食生产对资源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洁净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问题也是绿色发展的阻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是改善农村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绿色、低碳农业,健康、安全粮食生产是新发展理念下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将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从粮食生产角度看,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粮食生产更多的“科技含量”。粮食生产根本在土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新形势下,粮食科技创新被赋予很多新的含义,不仅仅指农机农具创新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引领作用,从生产、收储、加工运输、交易、种类品质和应急反应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构建生态粮食生产体系,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化转型,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

三、加强党的领导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根本

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点要求,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其中,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也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在未来,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关注新问题和新动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应对风险的主动权。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关键和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上。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粮食种植、收储、运输等关键问题上,出台各项政策确保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疫情叠加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出台多项特殊举措,尽早稳妥部署,换取了多灾之年的丰收,成为特殊时期粮食安全的保障。

第二,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供给,密切关注其价格走势,做好应急预案。落实好分级分类防疫措施,尽可能减小疫情防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关注极端天气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做好应急预案。从长期看,应提升国内粮食供给的能力和韧性,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完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和提高补贴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对种子、饲料和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国内储备粮制度。重点检测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物流信息的动态变化。

第三,警惕威胁国内粮食安全的传统风险和新风险叠加的影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因素;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变化、全球疫情和地区冲突对通道的影响等是影响粮食安全的新因素。当前,传统风险与新风险之间有叠加影响的趋势。未来应密切关注农产品生产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对运输通道安全的监测。发挥国内大型港口的集成运输能力,保障重要商品运输安全。高度关注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时调整我国进出口政策,防止国际市场价格风险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

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积极出台各项保障措施,缓解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各地应根据开工情况,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保的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对于暂时失业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和困难家庭,应将物资保障和现金救助相结合,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本文转载自《财贸经济》微信公众号。

声明:“社科大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