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高莹)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三项重大科研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高培勇指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影响着国家治理方式。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概念尚未褪去,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又席卷全球,成为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产业也早已深刻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毫不夸张地说,数字经济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高培勇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求。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从经济理论、产业发展、科技伦理、法律规制等多个视角,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储备性研究,并产生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成果。此次发布的三部著作即为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希望通过这些成果的发布,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贡献学术智慧,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新的力量。
此次会议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为主题,发布的三项成果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聚焦新发展阶段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研究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问题和规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会上,相关作者分别介绍了三项成果的研究背景、重要观点、学术特色等情况。
《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介绍成果主要情况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数字经济正由‘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发展期’,这是本书作出的基本判断。”《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数字经济进入成熟发展期具有显著标志,如快速量增阶段结束,稳定增长成为常态;发展空间得以确认,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存量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探索更加活跃;应用渗透更加深入,深层影响开始显现等。实践证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新机遇,同时将对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运行模式、机制乃至基础产生深远影响。此外,数字经济时代也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加大反垄断监管创新的力度,消弭数字鸿沟,围绕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建设增加直接投入,推动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等。
《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跃洲介绍成果主要情况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跃洲介绍了该成果的主要学术贡献。一是基于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三大技术经济特征,厘清了数字技术的价值创造机制和数字经济内涵边界;二是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循环,从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分析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三是综合国民经济核算、增长核算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构建了原创的数字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框架。根据该框架测算得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20.9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8.41%,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介绍成果主要情况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注入了人文主义关怀。他在演讲中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需要拟人化?人工智能何时具有自我意识?当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后,人类社会结构会发生何种改变?赵汀阳认为,人工智能拟人化的想法是危险的,因为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并不值得模仿。人工智能目前也不具备条件获得自我意识,因为其方法论来自人类,它的能力可以无限逼近人类知识,但尚不能超过智能常数。人工智能出现自我意识,将给存在论带来巨大挑战。目前人类只有一种主体,即人本身。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具有了自我意识,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双主体甚至多种类主体,人类社会结构也将彻底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代表、主要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会议发布三项重大科研成果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